《刷新: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》:刷新
儒烏風亭いおり

这是我在“微信读书”APP 上阅读的第一本书。去年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一位用户发出的书单,书单上大多是关于商业的,例如《查理·芒格的原则》《雪球特别版:段永平投资问答录(商业逻辑篇)》《刷新: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》《巴菲特的财富美学》等等。也说不清原因,总之就是打开了这一本,两个月里断断续续读了十个小时。有一些零碎的想法,在和 ChatGPT 交流讨论后,整理成文。

该书核心聚焦微软的转型之路,也就是书名中提到的“刷新”,还探讨了更深层次的问题——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时代,我们如何理解他人(同理心)、如何成长(成长型思维)、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(隐私、自动化)?这三个方面不仅影响企业,也影响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生活方式。

作者提出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同理心(Empathy),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,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、需求和感受。它不仅仅是感同身受,更包含换位思考,并采取行动来满足对方的需求。和同情(Sympathy)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同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,对他人的遭遇或情感表示理解和怜悯。例如,看到别人遭遇困难时,你感到难过,但这更多是“旁观者”的情感。

作者讲了一个故事,他面试微软的过程。面试官提了一个问题,“如果你看到一个婴儿躺在马路上哭,你会怎么做?”作者不假思索回答说:“拨打 911。”面试官送作者走出办公室,拦着他的肩膀说:“小伙子,你需要更有同理心。如果一个婴儿躺在马路上哭,你应该把这个婴儿抱起来。”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,心情复杂得像 JDON MY SOUL。我突然意识到,自己对“同理心”的理解也很有限。面对这个假设性的情境,我的第一反应和作者一样,是寻找标准答案,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。技术思维往往强调“最优解”,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,可能并不只是一个“算法”能解决的。

作者提出的第二个要点是成长型思维(Learn-it-all),也就是终生学习。我学习的专业是软件工程,属于计算机科学方向。在这个行业里,技术每隔十几年就是一次大刷新,人工智能是当今的核心,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技术突破在哪里,但谁都知道自己需要去学习这项技术突破。学飞的过程并不美妙,美妙的是飞。

我曾在某互联网大厂实习过三个月,这三个月里我经历了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。每一个团队的人数都很少,甚至有的团队只有三五个人,但是个个独当一面。实习的第二个月,我几乎陷入了自我怀疑。同样是实习生,朋友们已经交出了可见的成果,而我还在啃基础知识。每天看着代码仓库里别人的提交记录,我甚至怀疑,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?而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:“我们有时会低估自己的能力,高估他人的能力。我们应该跳出这样的思维模式,不要预设他人的能力高于我们自己的能力。”成长不是线性的,学习不是竞赛。就像 AI 需要不断训练,每个人的成长也有自己的步调。

作者在后面几章探讨了技术的现在与未来,以及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。“我们生活在移动技术的世界,但移动的并不是设备,移动的是你。” 这段话方法仿佛给我的天灵盖来了一击,移动技术的世界,不应该被设备限制,跨设备的数据流才是未来。但与此同时,信息的流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。“保持信息的私密性越来越不意味着保密。人们希望控制与谁分享信息,以及如何使用分享的信息。”要实现跨设备的无缝体验,势必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同步系统,而这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。传统的中心化数据库方案意味着用户要信任数据提供商。 但如果这些公司滥用数据,用户该如何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?另一种可能性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,比如区块链技术,它可以让用户控制自己的身份信息,而不是依赖单一平台。但区块链的性能问题、成本问题,是否真的适合个人数据存储?这仍然是一个难题。

在关于工厂自动化的部分,我写下了一段笔记:“在自由贸易的市场上,提高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的挑战。同样的,在劳动力市场上,提升能力也是每个人的挑战。市场不应该对无作为提供激励,政府需要对失业者提供救济。”在科技快速演进的世界里,我们能否找到平衡,让创新与公平共存?这或许是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问题。

2025 年 1 月~2025 年 3 月,阅读时长 10 小时 3 分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