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岁:我那四年大学生活
儒烏風亭いおり

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。说实话,现在回头看,感觉就像梦一样,过得飞快,留下一堆抽象又真实的瞬间。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,那大概就是:荒诞。

毕业照片

我就读于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,其实填报志愿时并没有“选择”四川大学,准确来说是刚好就是这个学校。当时是重庆新高考,填报志愿的方式是学校+专业算一条记录,一共要填九十多个。于是我把能叫上名字的大学和计算机、软件工程、网安、AI 专业都按录取分数顺序排了一遍,最后就来到了川大软件学院。

本科教育嘛,说实话到哪儿都差不多,想学东西主要还是靠自学。我高中是打信息学竞赛的,也拿过一些奖,所以一直对计算机挺感兴趣。进了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找 ACM 校队,然后就开始竞赛生涯。

川大的 ACM 校队大概三十来个人,分成十支队伍。三人一组,ICPC 是校队出名额,内部竞争很卷。我总共打了两年半,其中有两个完整的 ICPC 赛季,最后成绩是:3 块 ICPC 银牌、1 块 铜牌,还有 1 场邀请赛的银牌。虽然没拿到金牌,但过程也算完整了。ICPC 的经历在博客中也有写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
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宿舍体验很差,遇到脾气暴躁又不讲卫生的室友,宿舍里一个星期可能就讲几句话,一整个学年都很压抑,非常压抑。然后跟辅导员扯皮了一个学期,要么换寝室,要么我搬出去租房。好在 22 年暑假时终于换寝,才认识了王鹏、蒋鹏涛,还有翟国良。这宿舍的构成也挺传奇的:翟少是 21 级学生,现在留级去了 23 级;蒋公子是 20 级学生,留级来了 21 级。我们聚餐不断,嬉戏打闹,也聊了不少心事,说实话,大学里重要的可能就是这些朋友了。希望翟少后年能够顺利毕业。

大二那年是疫情,学校封闭式管理。最抽象的是我们人已经在学校了,还要在宿舍上网课。没错,不是在家,在宿舍里,对着电脑挂课,然后去旁边打游戏。老师讲课我一个字都没听,背景音乐罢了。对大学教育其实也没啥失望的了,因为本来就没指望。十几年前的 PPT,一个字一个字照着念的老师,能指望他教我什么?能把代码敲通就不错了。有能力的老师,大部分都在实验室里做科研,而不是本科学生课堂里。所以王鹏王公子早早就跑去实验室跟着导师学习,现在保研本校攻读硕士学位。

大三上学期 11 月,最后一场 ACM 比赛结束后,我选择从算法竞赛圈子退役,准备实习。一开始想着学习 Python 语言,就去 Coursera 上学完了吴恩达的机器学习三部曲(现在也对机器学习、人工智能很感兴趣),又跟着 Meta 出的 Django 项目课学了一会儿。后来 24 年 3 月初又在学校组织的 21 天企业实训里学 Java,跟黑马程序员混了十来天,感觉 Java 太卷了,于是改学 C++。刚学三四天,就收到了腾讯面试的消息。原来是我寒假参加的腾讯训练营,投递简历选错了池子,来了个面试链接。

人生第一次面试,面试官就是我现在的组长,天哥。那场面试我巨紧张,前后准备了四天八股文,也没记住几个点。结果整场面试两个小时,开局就是几道算法题,中间问了一点八股,发现我确实对 C++底层知识啥也不会(毕竟打 ICPC 只需要会用 STL 就好了,也不太可能去创建类、使用动态指针),于是又来了几道算法题,我靠 ICPC 背景硬撑着扛了下来。后面三轮是二面(另一个组长)、三面(技术大佬面委会成员)、四面(HR)。都过了。于是我在 2024 年 5 月,正式入职腾讯开始实习(这段经历在前面的博客里有记录)。

大四上学期确定导师后开始做毕业设计,选了一个 CRUD 项目,电动车租售系统。后端用的是 C++语言 + Crow 框架,前端是 Vue,数据库是 SQL,亮点是加了两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:文本毒性检测和情绪分析。说实话,没啥创新,但功能算完整,工作量非常饱满。另外不得不吐槽一句 AIGC 检测率,让人写的不像人,根本没有明确标准,纯属割韭菜。论文答辩那天,评委说我写得像“说明书”,不像“学术论文”。我心想我是软件学院的学生,学习的软件工程专业,选择的是毕业设计而不是毕业论文,做出来一个网站,难道不该写理论分析、技术实现、发展方向、测试结果吗?但没敢怼,毕竟毕业最重要。最后,顺利通过。

大四上学期还考了日语能力测试 JLPT N2。其实从大二就开始接触日语了,但一直没系统学,在大二到大三这段时间,一个月有时学五六课,有时一眼都没有看过。直到大四 9 月左右收到了 offer,确定毕业方向后闲了下来,就认真学了两三个月。JLPT 的报名费 550 元,在 B 站买“盾盾老师”的课程花了四五百。做了两三套往年真题,成绩在 120+。正式考试也顺利通过。其实我是 21 年就打算学习日语,但一直没有怎么做详细的计划,就想着当个课外兴趣。大约是在认识“儒烏風亭らでん”之后,我开始想,嗯,我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日语了,哪怕仅仅是为了听懂らでん在说什么。就像我的昵称,いおり,罗马字写作 iori,汉字写作伊織,都是为了跟“儒烏風亭”这个姓氏相关。以后想去日本旅游很多次,每次都要去买らでん様的周边!!!

毕业前,突然被告知一件事情,我入选了“软件之英”候选人,就是说软件学院里两百来人,选出八个人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,然后再从八个候选人里选出三位软件之英,虽然最后是陪跑没有成为“软件之英”,但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纪念。

软件之英

这四年像什么呢?像是在赶路,一边看风景,一边想“我到底来这儿干嘛”。但是又感觉没有做什么事情,在成都呆了四年,去过的景点不超过十个,结交的朋友也就十来二十个。真想静下来写点东西,又感觉没什么内容好写的。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,我还坚持着写日记的习惯,从 19 年开始至今,写了 909 篇,347144 字,以后再翻看这些日记,也是一种别样的滋味。

这一篇安牧记,就写到这吧。从这一天起,我的 16 年学生生涯就算结束了。